植物在自然界中的生存随时受到多种病原微生物的挑战,而植物在进化过程中也形成了多种防御机制,包括先天固有的组成型防御机制以及后天形成的诱导性防御机制。组成型防御机制指植物中原本就存在的、阻碍昆虫取食或病原菌侵染的物理和化学因子; 诱导型防御机制是由昆虫和病原菌诱导产生的,在植物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。然而,植物如何通过诱导获得免疫能力的分子机制仍不清晰。
近日,学会理事、中山大学李剑峰教授研究团队在著名学术期刊Cell Host & Microbe(IF:15.75)发表了题为Cross-microbial protection via priming a conserved immune co-receptor through juxtamembrane phosphorylation in plants 的论文。研究人员发现拟南芥受到病原细菌侵染后,会获得对后续真菌侵染的抗性,而这种‘警戒’状态的激发是通过其几丁质共受体CERK1发生胞内近膜区磷酸化完成的。CERK1的磷酸化是由植物体内重要的受体激酶BAK1调节的。模拟CERK1近膜区磷酸化可以加速并且增强植物对于真菌侵染的抗性,反之磷酸化的缺失减弱了植物的免疫能力。据悉中山大学博士生龚本强为该论文的第一作者,李剑峰教授为通讯作者,景杰生物为该研究的磷酸化修饰鉴定提供了技术支持。
图 植物通过BAK1调控的CERK1近膜区磷酸化获得真菌抗性
(来自网络)